6月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發展講壇2010年第一講在北京舉行,我國著名免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教授應邀發表題為“人口健康與醫學真諦”的演講。講壇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主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查德忠、機關服務局局長孫濤等有關司辦領導,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領導、專家學者及研究生代表,中醫藥信息管理研究生課程班的全體學員共230余人參加了講壇。
巴德年院士長期從事腫瘤免疫學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全國政協第九屆、第十屆委員。他始終關注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一直在醫學園地中辛勤耕耘。演講中,巴德年院士就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所面臨的人口戰略提出,人口問題包括人口的數量、結構和質量。目前我國在解決人口數量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但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人口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人口素質亟待提高。我國應盡快建立一個人口數學模型,應該全面研究人口數量、結構、質量協調發展戰略。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各年齡段的人口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問題不可忽視。健康對一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無論你擁有多大的權力或多少財富,一旦沒有健康,你將失去一切,這是最根本的道理。人口的健康狀態與國家政策、民族文化及諸多社會因素有關。當今,我們務必要改善自己的食品衛生和飲食習慣,讓中國人世世代代健康下去,以科學的知識來指導我們民族。隨著百姓對健康追求的不斷提高,提高醫療保健水平是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醫學除了防病治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健康水平。巴德年院士通過豐富生動的免疫學、基因組學實例,闡述了現代醫學所取得的成就。他指出,當今醫學很大程度上是面對傷病,把醫學說成是防病、治病。實際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將來的重心是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醫學院校不僅要培養醫生,還要培養健康設計師、健康監督師、健康指導師。未來醫學,大夫應診時應該開出兩張處方,一張是治療處方,還有一張是針對他將來容易得什么病,給他開出的生活指導處方,這就是中醫的“治未病”。要預見病人將來容易得什么病,指導他不得或晚得這種病,進行個體化治療和預防。在這方面,中醫的個體化治療可能比西醫要好得多。除了診脈、看舌苔外,我想基因圖譜應該對中醫進行個體化治療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新時代應該有新思想,中國強大是不可阻擋的。一個強大的中國,應該有強大、高端、高水平的醫學,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該有新概念,尋求新途徑,從而創造擁有中國人知識產權的醫療方法和藥物。正因為中國有別人所沒有的中醫學,所以中國應該有對人類有更大貢獻的新醫學。巴院士結合幾十年的醫學實踐提出:科學求真,人文講善,藝術要美。醫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統一,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他表示自己為從事這樣一個真、善、美的事業而感到驕傲。
演講結束后,巴德年院士對與會者提出的有關“3P”醫學、單核氨酸、腫瘤細胞基因突變、動物實驗與中醫臨床結合等問題與大家進行了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