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經絡研究的新進展——世界針灸學術大會“經絡與針灸機理研究”論壇學術報告綜述
在近日召開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以下簡稱世界針聯)成立20周年暨世界針灸學術大會“經絡與針灸機理研究”論壇上,來自國內及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比利時的有關專家、學者圍繞“系統生物學與針灸/經絡”的主題,共同探討針灸經絡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中國中醫科學院朱兵教授作了題為《國外古代醫學中的類“經絡”系統》的報告。他通過收集世界幾大文明古國的文獻資料,發現國外也有類經絡系統的文獻記載。成文于公元前1500年以前的古埃及醫學紙草文書記錄了現代解剖學定位無法解明和生理學功能難以闡述的“管道”(metu—史學家通常把它翻譯為chan?鄄nels)系統。大多數的疾病治療都是疏通metu,調節metu,平衡metu,從metu中排除有害物質,恢復metu的正常功能。古埃及人認為人體的metu形成相互連接的管道網絡,并能進行能量與信息的流通,具有溝通身體外部與內部器官的作用,這與經絡-臟腑聯系功能的描述雷同。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格拉底的著作中,也有描述人體表面的聯系通道“phleps”,它的循行路線大多與中醫的經絡相同,竟能也有類似“腰背委中求”的內容。因此,在醫學發展的萌芽階段,可能都有類似channel或經脈一類的聯系通道的敘述。
用現代生物學認識針灸經絡現象是中醫現代化的重點。目前這一領域眾說紛紜。任教于哈佛醫學院的商成博士檢索研讀大量文獻后認為,經絡起源于生物的生長調控系統,由胚胎發育的組織中心網絡演變而來。生長調控系統是形成、維持和調節所有生理系統的基礎,包括神經、免疫、循環等系統。生長調控模型涵蓋了針灸的神經生理學模型,解釋了耳穴分布、針灸的長期效應、針灸多模式非特異性刺激的效果等其他生物學模型難以解釋的現象。生長調控模型的多項預言(如組織中心有高電導及針灸有廣泛的生長調控作用),已在現代生物學及針灸研究中得到證實,是針灸研究領域中具有跨學科預言能力并得到證實的理論。商成博士因此獲得美國針灸醫學研究基金會特別獎。生長調控模型這一理論得到針灸界多位專家的贊同。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胡翔龍教授全面介紹了經絡與臟腑功能聯系研究的新進展。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楊永清教授作了《針灸效應物質基礎研究與靶標發現》的報告,詳細介紹了從系統生物學角度采用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方法對針灸效應物質基礎進行的系列研究結果。美國威斯康新州的金觀源教授用系統論的方法對近50年來針灸經絡研究成果作了一個比較性的總結。他列舉了30個與針灸臨床密切相關的對照性論題,對已取得實證或共識的稱為“知”,對不清楚或有爭議的則以“未知”形式提出。例如,至今在經絡的體表途徑或經穴范圍內均未發現除神經、血管、肌肉、淋巴等現代解剖、組織學范圍以外的其他特異性結構,經絡的特殊性結構顯然不復存在。認為已沒有必要再去從事任何探索經絡的特殊性結構的實驗,應把研究重點放到“體表-內臟相關”或“體表-體表相關”等有關作為經絡本體的功能聯系現象中去。在30個對照性論題中,前者多為歷代針灸前輩經驗與近代科研驗證的結晶,后者實際上提出了值得今后研究的課題。
美國的彼得博士作了《針灸經絡的解剖學和生理學證據》的報告,探討了激痛點(Trigger point)及其感傳痛(Referral pain pattern)與腧穴及其所屬經絡的關系。日本森和先生作了《關于針灸醫學與補充和替代醫學、結合醫學的共同療效機理的研究》的報告,探討了替代醫學可能的共同機理。香港浸會大學的高昕妍博士作了題為《孤束核在針刺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中的角色探討》的報告,介紹了耳針的效應機制與迷走神經的聯系。
|